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

比賽

昨天看了Blog友「龍之天地」談及推理作家陳浩基的訪問的文章,可謂有一言驚醒如雷貫耳之感!

http://chunwinglung.blogspot.com/2018/07/blog-post_25.html

觸動我的重點是,陳浩基為了投身寫作,於是不斷參加小說比賽。

我才憶起我是有多久沒參加過小說比賽了?我又為什麼沒再參加呢?



事實上,現時的寫作環境跟以前相比不盡相同,不少人在網上發表作品,受到大眾歡迎,就已經有出版成書的機會。

但相信參加比賽依舊是一條可行的門路啊,又或者是一個試驗自己的機會。

當然,其實我之前也不是不去參賽,只不過是沒有寫而已。



但此時此刻,我心中的那團火好像又點起來了。

即時在網上搜尋一下徵文比賽,就發現了老朋友「青年文學獎」。

第一個感覺是:「原來還有這個比賽啊…」真不好意思,人家當然歷久不衰,只是我自己離場太久之故。

截稿時間是八月十九日,還有半個月,有心寫的話應該能趕得及吧,就此決定了。

再看字數,印象中很久以前,小說組的上限是三萬字,而我對上一次的記憶好像是一萬,到現在已經降到八千。

另外,突然發現「原來」是有年齡限制的,過了四十歲就沒資格,對啊,人家是「青年」獎,這一發現證明我跟青年越來越遠了。



順帶一提,原來另一位老朋友「中文文學創作獎」今年也有舉辦(它現在都是兩年一屆地舉辦的),但已然錯過。

瞄了瞄規則,它竟仍是要遞交實體稿件啊;相比之下,「青文」已經在用Google Form了。



昨晚起了念頭,已開始在腦中翻箱倒篋,於新舊點子中尋找合適題材,經過一整天的思索,故事選材如無意外已定了案,但還要再組織才能動筆。

至於正以極緩慢速度撰寫的《奇幻都市》就要先行讓位了。

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

地鐵之戀

我在上年的回顧之中,提及到看了劉慈欣的《三體》。

為何看了一本小說都需要回顧?因為這小說真的對我影響甚深,其中一點,是它引起了我對新詩的興趣。



最初接觸新詩這東西,大概是在我中學會考的時候,當年的會考中文還是考範文的,其中的一篇就是《新詩三首》,包括哪三首在此就不詳述了。

當時不知為何對它印象很差,總覺得很悶很難,而那時的試題是可以選答的,當中會有三題是不用答的,而通常一題會包含一篇範文,這意味有三篇範文是可以放棄不讀的,《新詩三首》正正就是我其中一個選擇。



會考以後,我就真的與新詩沒有半點接觸。

每逢文學比賽,都見到有新詩的類別,但我基本上是直接無視(確實點說其實我只對小說類有興趣喇)。

因為我根本完全沒有任何概念,不止不會寫,我連看也沒有,腦海甚至聯想不到新詩的形狀,它到底是什麼東西?它有什麼內容?要表達什麼?什麼人會寫?為了什麼而寫?我完全不知道,也沒有興趣,覺得那是另一個跟我沒有半點交接的平行時空。



直到看了《三體》,還有劉慈欣的其他小說,作者不時會引用詩句,有些是別人的,有些是他原創的,我覺得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閱讀和感受新詩。

是因為那些詩句特別出色嗎?我想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
真正將我導引到新詩的門扉前面的,是作者在小說裡那些充滿詩意的文字描述,它們打通了我對詩意的感官,令我開始對所謂詩有了某種概念。




說了這麼久,是否發覺好像跟標題沒什麼關係?快到了快到了…

前面就是說到,我算是開始有點了解到詩這東西,也開始有點兒興趣了。

不過我再回看那《新詩三首》,我還是覺得很悶很難,哈哈…

撇開鑑賞能力的事,我自己亦開始有想寫自己的詩的欲望。

而我亦的確嘗試寫了一些自覺可能是詩的物體,保險點就當是短句好了,不過就沒有放在這兒,而是貼到我的社交網絡上去。

想著想著,或者都可以貼在這裡,給大家看看點評一下。



所以,以下這段文字,其標題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了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我一眼便留意到你了
從我在旺角上車之後
我時而裝作望著手機
又時而從乘客之間的狹縫偷看你的側臉
你我之間的距離看來不遠
感覺不會比月台空隙闊多少
但我清楚空隙前面
還有一塊打不開的幕門
列車到達金鐘
我知道我要轉車了
我頭也不回踏出車廂
快步走過那廣闊的大堂
而你那迷人的側臉
我已經想不起來了
在關門的鳴叫聲響起之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

2017年回顧

一年又過去,又是時候回顧過去一年的事。


想到要寫回顧,最想寫的不是發生過或做過的事,而是心態上的轉變。

我突然驚覺,原來自己已經很老了。

見到很多二十幾歲的人,已經在自己的事業或興趣上做出成績,又或者已經很清楚自己的目標並勇往直前,而且處事已經很成熟和獨立。

但自己還是什麼都不是的閒人,行事和表現有時還是像個初出茅廬的新人。

又見到很多跟自己差不多年紀的人都已經結婚生子成家立室,過著可能平淡但幸福的生活。

自己在感情上卻仍然在交著白卷。

人生的成就是沒有指定答案的,例如沒有結婚不一定比結了婚的人活得不好,正如這年的那句潮語的邏輯:「個個都結婚,唔通個個都想結婚咩」

即使沒有做到一些普遍人覺得是成就的事,如果達成了自己認同的成就,就已經是成功了,因此我以上提到的兩個例子,我覺得已經活出成就了。

而我自己的問題,就是我找不到自己的成就。

一直也不太在意三十魔咒,但到真的踏入三字頭,細心看看周圍,再看看自身,才驚覺手上什麼都沒有拿著,人生最黃金的十年,我就如此胡裡胡塗地走過了。

我現在的確是「三十而立」,是呆立當場的立。

可是人生的確不能重來,再悔懊都沒有實際作用,悲哀過後,就只能收拾心情,努力追回之前浪費了的時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