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

地鐵之戀

我在上年的回顧之中,提及到看了劉慈欣的《三體》。

為何看了一本小說都需要回顧?因為這小說真的對我影響甚深,其中一點,是它引起了我對新詩的興趣。



最初接觸新詩這東西,大概是在我中學會考的時候,當年的會考中文還是考範文的,其中的一篇就是《新詩三首》,包括哪三首在此就不詳述了。

當時不知為何對它印象很差,總覺得很悶很難,而那時的試題是可以選答的,當中會有三題是不用答的,而通常一題會包含一篇範文,這意味有三篇範文是可以放棄不讀的,《新詩三首》正正就是我其中一個選擇。



會考以後,我就真的與新詩沒有半點接觸。

每逢文學比賽,都見到有新詩的類別,但我基本上是直接無視(確實點說其實我只對小說類有興趣喇)。

因為我根本完全沒有任何概念,不止不會寫,我連看也沒有,腦海甚至聯想不到新詩的形狀,它到底是什麼東西?它有什麼內容?要表達什麼?什麼人會寫?為了什麼而寫?我完全不知道,也沒有興趣,覺得那是另一個跟我沒有半點交接的平行時空。



直到看了《三體》,還有劉慈欣的其他小說,作者不時會引用詩句,有些是別人的,有些是他原創的,我覺得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閱讀和感受新詩。

是因為那些詩句特別出色嗎?我想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
真正將我導引到新詩的門扉前面的,是作者在小說裡那些充滿詩意的文字描述,它們打通了我對詩意的感官,令我開始對所謂詩有了某種概念。




說了這麼久,是否發覺好像跟標題沒什麼關係?快到了快到了…

前面就是說到,我算是開始有點了解到詩這東西,也開始有點兒興趣了。

不過我再回看那《新詩三首》,我還是覺得很悶很難,哈哈…

撇開鑑賞能力的事,我自己亦開始有想寫自己的詩的欲望。

而我亦的確嘗試寫了一些自覺可能是詩的物體,保險點就當是短句好了,不過就沒有放在這兒,而是貼到我的社交網絡上去。

想著想著,或者都可以貼在這裡,給大家看看點評一下。



所以,以下這段文字,其標題就是這篇文章的標題了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我一眼便留意到你了
從我在旺角上車之後
我時而裝作望著手機
又時而從乘客之間的狹縫偷看你的側臉
你我之間的距離看來不遠
感覺不會比月台空隙闊多少
但我清楚空隙前面
還有一塊打不開的幕門
列車到達金鐘
我知道我要轉車了
我頭也不回踏出車廂
快步走過那廣闊的大堂
而你那迷人的側臉
我已經想不起來了
在關門的鳴叫聲響起之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